• 标题
  • 全文

首页 > 贸易战副作用:2018半导体行业并购急流勇退

贸易战副作用:2018半导体行业并购急流勇退
2018-09-06 标签: 贸易战  收购并购  半导体 来源:ICNET


半导体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最近发布报告,概括了当前半导体产业收购并购的现状,并对其发展做出了预测。报告指出,由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、监管机构的审查日益严苛,以及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、越来越多的国家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因素,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正愈发艰难。


从数额上看,2017半导体业内收购总额为283亿美元;2018年收购总额为96亿美元,而巅峰期的2015和2016年,这一数字分别为1073亿美元和998亿美元。就此不难得出结论:半导体收购早就过了顶峰,现已趋于沉寂。


半导体行业前十大并购案 统计:IC Insights


观察半导体历史前十大收购,高通对恩智浦的收购已失败,后面的安华高收购博通(新公司命名为“Broadcom Limited”)、软银收购ARM、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、英特尔收购阿尔特拉等均发生在2015及2016年,也就是半导体收购最高峰的两年间。


去年仅有一桩大并购,就是贝恩资本收购东芝存储器,其过程也是磕磕绊绊。另外,去年博通曾开价1210亿美元收购高通,但这笔交易尚未进入实质阶段,在今年3月被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。


据IC Insights分析,半导体收购的锐减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直接关联。今年中国未批准高通收购恩智浦,即缘于中美正进行的复杂博弈:贸易战和制裁中兴。另一方面,安华高、软银、英特尔等公司也早已完成了对自身意义重大的收购并购,因此大额并购再难出现,特别是金额超过400亿美元的收购案变得更不可能。


综合以上因素,半导体收购急流勇退是必然的。在巨头开疆拓土完结之后,业内上演的将是金额较小、产业影响力相对局限的收购。与此同时,在产业环境的变动之下,中国半导体产业如何“走出去”也是重要课题。



2018半导体收购:小额占主导 影响局限于细分领域


往前推数年,英特尔、ADI、安华高等公司都完成了对它们至关重要的大并购,当时的半导体产业的并购总规模也因这些公司而达到顶峰。到了2018年,行业内的并购标的所剩无几,并购行为的主力转而成为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,其影响力也局限于细分领域。



观察2018年迄今为止的半导体收购,其规模相比安华高等公司大杀四方的时代确实小了不少。众多并购中,较为重要的是Microchip对Microsemi以及Marvell对Cavium的收购,在5G发展的大背景下,对射频、移动SoC 的需求暴涨促成了这几家公司通过整并的方式共同开拓市场。


另外,中资对完善本土半导体产业所做的努力也需重视,这其中有阿里对内的收购,也有紫光的向外扩展。近些年,美国长期封杀中资在美投资收购,因此紫光将目光集中在欧洲,今年收购了Linxens。此外,紫光还通过收购部分股权布局了封测产业。这些举措看似零敲碎打,但在美国严厉管控的阴影之下,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已很不容易。


今年,两桩马拉松式的大额收购也迎来最终宿命。7月,高通终究没过中国反垄断审查这一关,收购恩智浦宣告失败。究其原因,中美贸易摩擦占大部分。与中兴被制裁一样,高通收购恩智浦也变成了大国博弈的筹码。


另一桩大规模收购:博通收购高通也是因为国家安全问题被特朗普禁止,造成这种结果首先在于博通CEO陈福阳穷追猛打、恶意收购的意图尽显,但更是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分不开。



国际环境紧张 中资收购难度加剧


IC Insights已在报告中陈述,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、监管机构的审查日益严苛,以及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、越来越多的国家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因素,正使得半导体收购变得愈发艰难。大环境如此,中资也无法独善其身。


近些年,中资收购一些美欧企业均受到以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(CFIUS)为代表的监管机构拦截。现随着贸易战的打响,美国在经贸、投资等领域对中国加紧管制。



8月14日,特朗普签署了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,该法案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CFIUS功能。随后,美国商务部长努钦在社交网络表示该法案“将增强美国政府保护关键技术的能力”《金融时报》相关报道的标题则更为直白——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拟封堵中国投资者”。该报道透露,根据新规,即使中国投资者的资金只占一项投资的很小部分、且对运营没有发言权,该投资也可能面临审查并被否决。


有鉴于此,商务部做出回应,呼吁美方客观、公正对待中国投资者。话虽如此,但中资被美方所打上的“刻板印象”一时间无法改观,中资在半导体领域展开海外收购必然愈发艰难。在收购莱迪思、爱思强等企业失败后,紫光今年总算在欧洲拿下了Linxens,只是以后的路会不会顺,就难说了。对本土半导体产业来说,还需倚重自主研发以及其他的技术合作方式。




ICNET原创,转载请注明。

IC交易网订阅号

ETIME元器件